同学教学反思
同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同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同学教学反思1——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与生活携起手来
我们眼中的《品德与生活》课和《品德与社会》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更加意识到品德课程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本案例中的教学得以成功,就在于始终贯穿了课标的这一要求。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
1、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教师自己去完成的教材。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一起长大》中《夸夸我的同学》这个话题时,本主题活动内容紧承上一主题,从“我”引向他人,引导学生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由衷地赞赏他人,吸取他人的长处,并从中感受到愉悦。通过本课教学,帮助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的优点,并虚心学习,有助于学生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帮助其他同学建立自信心,也会给学生带来愉悦的体验。教材提供了比较典型的实例来突出教学目标,课文图文并茂,所取例子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教材所提供的是学生生活情景的某几个范例,是虚拟的情境。在学生们的生活中,与小伙伴相处的事例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本课题的教学必须还原学生的生活,从学生身边的实事入手,让他们从自己和伙伴的事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真正入情、入脑,进行自我教育。
在这堂课设计中,主要以课本为依据,依托学生的生活,力求创造生活化的课堂,让“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尽可能地做到无痕活动,使课堂有目标有吸力。
2、在活动中体验,在感受中提高。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强调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作为活动设计的内容,它可以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向学生真实的生活延伸。因为《夸夸我的同学》这个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所以在课堂中彼此之间就会产生情感的触动。课堂上,学生是那么真诚地夸奖同学们的优点,真实、坦诚地展露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作为执教者在倾听学生发言时既肯定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还抓住了一些细节、闪光之处、斟酌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以凝练,总结提升,激发学生和同学相处时的积极情感。特别是在让学生下座位夸同学时,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同学的赞赏之情时,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在整个活动中,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置情境,把学生引到各个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得到夸奖的喜悦,感受伙伴之间友情的乐趣。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提出了“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种观点。她形象地解释: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地就理解了。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的才能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教学中,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就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有了心灵的共鸣。
在训练策略上,注意了“多个回合,多向互动”,在“找优点”、“夸优点”、“学优点”的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交流。在互动形式上,注意了多层面、有重点,师生之间采用了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等多种形式,生生之间采用了个体之间、小组之间、个体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全班之间,全班自由组合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在这些多层面、多形式、多回合的互动交流中,渗入了教师的指导、示范,营造了宽松氛围,引导着学生由单调到丰富、由表面到深层、由生硬到和谐。到写“优点卡”这一环节时,学生基本上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夸奖对象、夸奖方法,获取、整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这种接近生活自然状态的训练中,学生的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同学教学反思2口语交际是一种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形式,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从参与表达交流,到乐于表达交流,再到善于表达交流,本次口语交际课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的。
一、创设语境,导入夸奖。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而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进行本次“口语交际”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了一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如:首先课前聊天,师生互相谈论、表扬优点,
活跃课堂气氛。接着故事导入,教师讲《改变一生的夸奖》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白夸奖的作用大。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相夸的欲望。
二、多向互动,感悟方法,学习夸奖。
口语交际课与其说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还不如说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所以要学习夸奖,先看看别人是怎样夸奖。让学生观看视频《大扫除后微微做好事》,学习夸奖的方法之一内容------完整。接着看反面教材《小法官自夸》,学习夸奖的方法之二语言- ……此处隐藏6906个字……,这样更有真实感,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交际的欲望。
三、巧妙点拨,避免单调重复
在学生进行言语交际时,教师要留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出现重复单调的语言,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引导。例如可用“先总后分”式的:“××真……有一次……(具体例子)。” “××是一个……的同学。有一次,……(具体例子)。”还可以引导“先分后总”式的: “有一次,……(具体例子)。××真是一个爱劳动的同学。”等等。至于什么时候学生用什么句式,教师要相机点拨。
四、创设形式,提高交际兴趣
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但《夸夸我的同学》这个话题如果不注意引导,很容易上成“你夸我,我夸你”的独白式,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多种互动的交际形式。如学生甲夸完学生乙后,老师可及时引导学生乙反过来夸学生甲。另外,学生之间的评价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互动机会。如某学生说完后,教师及时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这也是提供给学生交际的机会。有些交际的情境要根据班级实际来创设。例如我在与香港荃湾公立何传耀纪念小学的教学交流活动中执教此课时,考虑到“招聘《校园报》小记者”这一环节不适合香港的小学生,所以我将此环节改为香港翡翠台的一个儿童节目——“放学ICU”,请学生来当“放学ICU”的小嘉宾,节目的主题就是“夸夸我的同学”,要求“小嘉宾”们上台来结合具体的事例夸夸自己的同学,让下面的同学评一评哪位“小嘉宾”的口才最佳。这样,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五、关注细节,营造 “夸奖”氛围
因为此次交际的内容是“夸奖”,而夸奖能给人带来愉悦,所以教师要注意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动作都带有夸奖的意识,使整节课沉浸在浓浓的夸奖味儿中。如课伊始,就可夸奖学生坐得端正,夸奖学生的小眼睛亮晶晶的;在课中,始终不忘记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关注及欣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及同学的真诚赞美,使课堂的氛围与交际话题始终吻合。
同学教学反思13这堂课上过多次以后,我不断地反思,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切入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对生理变化的接纳、与异性交往的技巧、男生女生心目中的理想异性形象,等等。这堂课我采用了团体活动课的形式,利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小品(心理剧)的形式,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情境,渗透异性交往的主题,每个环节活动的主题要点层层递进。
活动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
1、了解班中异性交往的情况,以及对待异性交往的态度。
2、调查在学生中能够坦诚与异性交往的同学是谁?
3、活动前让学生任意选择座位组成若干小组。
责任时大家可以变得严肃起来,冷静地思考。这才是性教育应该达到的效果。”马航说,“中国性教育远远没有达到一个正常的水平,真诚希望在我们这一代可以改变。”
学生在进入青春期以后,生理、心理上均发生了许多变化,随着这些变化的产生,随之而来各种心理和生理的困惑,让他们迷茫,不知所措,甚至会因此焦虑不已。这一课就青春期产生的一些普遍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解疑答惑。课题针对性较强,切合学生需要,教学目标完成较好。不足之处就是问题类型并没有一一涵盖,需要做好后续工作。
同学教学反思14我们班有一个特殊的学生,小s同学,关于小s同学的教学反思。小s同学在三年级一整年的英语学习中都没有出现很大的问题,课堂表现良好,成绩优异。但是,四年级上,这个孩子出现了好大的变化,或者说开始暴露了一些问题。我开始发现他上课根本坐不住,他凳子的四条腿就没有同时落地的时候。他上课左右晃,前后晃,碰下左边同学的书,推下后面同学的桌子。你批评他,他总有道理,小a同学挤着我了,我的钢笔掉了,他的书碰到我了。。。说不尽的理由!!!由于上课进度多次被打断,我狠狠的批评了他一顿,结果他越来越严重了。于是我把他的妈妈找来,详细的交谈了一下他的情况。他的妈妈告诉我,这个孩子从刚开始上学就是这个问题,他就是比较多动,坐不住。
而且听不得一点批评,越说他越不配合。反而表扬他一下。夸他一下,效果比较好。于是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他都是进行鼓励式教学。有时效果很好,有时则不尽人意。课堂进度多有耽误。而且最严重的问题是其他孩子看到我对他的态度,也有点开始学习他,觉得即使在课堂上范了一些小问题,老师也是可以容忍的,老师也不会把他们怎么样,这种情况让我很是苦恼。后来我把他的情况和教育经验丰富的沈老师讨论了一下。她告诉我,如果一个问题很难解决,不妨避而求其次,可以表现他其他做的好的地方,让其他同学看到他的优秀,增其自信,培其兴趣。也许他就会比较配合我了。这个星期。试了一下沈老师的办法,果然效果比批评或是单纯的哄着他表现好要好一些。真心感谢沈老师的指导。
而今天在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时候,再次看到了斯金纳的以消退取代惩罚的理论,说要使儿童的不良行为消退可以在这些行为发生的时候不予理睬,排除对他的注意,结果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了,这不是沈老师的话里隐含的心理学理论吗?这样理论我也是知道的,怎么真的遇到了问题就没有想到呢,可见1.理论知识是要时时巩固的,温故而知新!!!2.教学时不能因为孩子影响了教学计划就气急败坏,有些问题的出现可能正是反映了不同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模式。我们上课是为了教育学生,而不能仅仅为了完成进度,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问题。
同学教学反思15本章教材内容作为全书乃至全套教材的绪论,有相当重要的启蒙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欲。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都是以现实的事例作为分析思考的对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能够通过古今中外的事例学习到地理的概念,形成地理的头脑,对今后的地理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对现实问题的思索理解。
在本章的教学设计方面,我针对学生对于地理的混沌认识状态,决定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精神,以教师的引导为方向,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活动讨论,提出质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在教师引导下自行得出结论。
在具体实施方面,我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讨论活动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要分析总结完教材事例之后,让学生回到自己生活的环境,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来进行讨论,进而展开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的学习方式和对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产生体验和感受。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安排就是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习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
欠缺的一些方面:课件制作时我本想穿插一些视频资料给学生看,没有找到合适的视频。我认为国际长跑比赛中东非选手领先可以用视频播放一个比赛片段更好。以后我会补充上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