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5-22 13:37:3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

2、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积累生动形象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山里孩子的成长快乐,增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参观学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

2、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积累生动形象的词语。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学会生字。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

一、提示课题,质疑导入。

1、小朋友们,自从我们背者书包走进朝阳校园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校园,爱上了自己的老师,爱上了自己的同学,爱上了有趣的书本,爱上了清脆的上课铃声,爱上了清澈见底的游泳池——刚才我们又参观了我们可爱的校园,现在,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你的内心吗?

2、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大山里的一所学校,看看大山里的孩子,也会有一种快乐在心中流淌,他们的快乐让人陶醉,让人感动,让人奋进。请大家一起读课题。再读课题,读出我们的向往。

真情表白:

我爱校园的————————————,因为——————————————————————————。

进入学习状态,读课题,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

学校 铺路 教室

顿时 春笋 红旗

茁壮 红领巾

拔地而起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指名读②评价③再指名读④齐读

(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自读课文,读准带音节的字,反复朗读课文中的长句。`

自学生字:同桌学习,先读准字音,在文中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字意,并找出形近字、

“校”和“郊”

“拔”和“拨”

“铺”和“葡”

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

“顿时”

“茁壮”

“拔地而起”的意思。

读带有词语顿时”

“茁壮”

“拔地而起”的句子

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1、查字词典

2、联系上下文。

交流读书收获。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自由练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表情。

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分节朗读课

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坐落在————————————。————,飘者歌声。——————,荡着笑语。————响起,同学们“飞”进教室。山间的新笋,————,山里的孩子——,———————。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填空。

根据读书情况,完成填空练习,了解课文大意。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范写,明确注意点

2、重点指导“铺”“顿”“旗”“笋”字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观看学习。

观察生字,正确书写,

写好“铺”“顿”“旗”“笋”字,区分“拔”和“拨”。

展示交流,取长补短。

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山里孩子的成长快乐,增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感受快乐。

教学难点:

最后两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读一读。

2、全班齐读全文。读生字词语。

注意读准字音,练习用“顿时”“茁壮”造句。

全班齐读全文。

二重点指导

朗读感悟1、读1、2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了解了这个学校的哪些情况。

2、学生根据课文提示,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画出学校的草图。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学校很美?

4、课文中没有直接提到具体的人物,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哪些人在学校干什么,想象出孩子们快乐活动的情景。

5、自由读3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6、过渡:学好知识,掌握了本领,长大才能为祖国做贡献。“我们”虽然是山里的孩子,可是一样有快乐的学习生活,就像青青的春笋,茁壮地成长。

7、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4到7自然段。展示你读得好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8、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习最后两句话。“春笋”“闪闪的红领巾”指谁?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哈的?读1、2自然段,了解文中介绍学校的情况。

想象画图,画出学校的方位、环境图,画出学校“门前翠竹掩蔽,屋后山溪跳跃”的美丽景象。

课文中“琅琅书声”表现了山里的孩子勤奋学习的情景,门前屋后孩子们的歌声与笑语在幽静中透着欢乐。

交流,从中体会孩子学习的快乐。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4到7自然段。展示自己读得好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山里的学校环境优美,但条件艰苦,可山里的孩子心中也有远大的理想,他们非常自信、乐观。)

都指山里的少先队员,

他们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

三、积累运用 ……此处隐藏6159个字……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在以上基础上,进行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积累。

2、人物品评

评价邓稼先,学习邓稼先。

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邓稼先的资料,小组讨论,从历史的角度、时代的角度来评价邓稼先,从做事和做人的角度来学习邓稼先的宝贵精神。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学习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证明及其应用。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人字型屋顶的图片(55页),提问:屋顶被设计成了哪种几何图形?

2.小学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等腰三角形,这节课我们来具体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操作探究

1.动手操作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征?

学生课前动手操作,剪出图形,课上从剪出的图形观察△ABC的特点,可以发现AB=AC。

学生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作腰,另一边叫作底边,两腰的夹角叫作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作底角。

找出手中图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ABC中,若AB=A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是腰、BC是底边、∠A是顶角,∠B和∠C是底角。)

2.探究问题

(1)刚才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顾剪纸过程,动手把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容易回答出⊿ABC是轴对称图形,折痕AD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把剪出的△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

(3)从上表中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学生经过观察,独立完成上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从表中总

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归纳: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性质3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顶角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

三、合作交流

1.性质的证明思路

通过上面折叠的过程的启发,你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吗?

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 小组交流,展示证明思路。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用数学符号如何

表达条件和结论?如何证明?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猜想的结论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师生共同分析证明思路,强调以下两点:

①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两角相等,为证∠B=∠C,需证明以∠B、∠C为元素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符合证明要求的两个三角形。

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作顶角∠BAC的平分线,或作底边BC上的中线,或作底边BC上的高等,让学生选择一种辅助线并完成证明过程。

(2)回顾性质1的证明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吗?

让学生模仿证明性质2,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

问题:如图,已知△ABC中,AB=AC。

(1) 求证:∠B=∠C;

(2)

(3) AD平分∠A,AD⊥BC。

(4)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若证∠B=∠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只需要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于是可以作辅助线构造两个三角形,做BC边上的中线AD,证明△ABD和△ACD全等即可,根据条件利用“边边边”可以证明。

2.证明过程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展示后书写证明过程

证明:方法一 作底边BC的中线AD

在△ABD和△ACD中

所以△ABD≌△ACD(SSS),所以∠B=∠C,∠BAD=∠CAD,∠ADB=∠ADC=90°。

3.几何符号语言表述

如图,在△ABC中

性质1:∵AB=AC,∴ = 。

性质2:

1∵AB=AC,∠BAD=∠CAD ∴BD = , ⊥ 。

2∵AB=AC,BD=CD ∴∠BAD= , ⊥ 。

3∵AB=AC,AD⊥BC ∴∠BAD= , BD= 。

4.典例分析

如图,△ABC中,AC=BC,CD是∠ACB的平分线,AD=4cm,∠B=30°,求AB的长及∠BCD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每个小组说说自己的收获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五、达标检测

1.等腰三角形顶角为1500,那么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

3.在等腰△ABC中,若AB=3,AC=7,则△ABC的周长为 。

4.如图,在△ABC中,AB=AC,∠1=∠2,BD=BE,且∠A=1000,则∠DEC= 。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