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 名言
儒家的 名言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名言,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在议论文中,引用名言,不但体现语言的丰富,还能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使文章顿时有了亮色,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你知道什么样的名言才能算得上是优秀的名言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儒家的 名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的 名言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周易.乾》
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
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荀子.天论》
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春秋繁露.阴阳义》
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 《贞观政要.征伐》
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 《潜夫论.浮侈》
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物极则反。 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 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 《近思录.治体类》
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
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韩愈《原道》
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 ,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儒家的 名言2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 宋·司马光《劝学文》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明·吕坤《呻吟语·礼制》
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论语·子罕》
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 《荀子·大略》
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梁·沈约《长歌行》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颜氏家训·勉学》
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 《中说·礼乐》
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 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富贵尤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宋·林逋《省心录》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宋·朱熹《劝学文》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 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 《菜根谭·后集百九》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近思录·为学类》
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小雅·鹤鸣》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论语·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29、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儒家的 名言31、蓄疑败谋,怠忽荒政。《尚书》
2、凤皇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诗经》
3、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4、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
5、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6、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
7、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此处隐藏19465个字……之志。 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 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儒家的 名言15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12、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
14、富潤屋,德潤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15、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1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8、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19、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2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
2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2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25、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6、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8、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29、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32、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6、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37、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3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
39、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40、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4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45、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
4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7、虽千万人吾往矣!
4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9、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1、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52、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5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4、礼之用,和为贵。
5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56、当仁,不让于师。
5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8、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5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66、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67、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文档为doc格式